6月11日晚7点,我校道德讲堂2015年第10期(总第28场)报告在大连路校区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举行。做客本期道德讲堂的是我校讲师团成员付延功副教授,报告会的主题为《论社会主义“英雄”形象的构建:一个历史的视角》,我校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讲座。讲座由宣传部杨芳老师主持。
报告开始,付延功老师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:何谓“英雄”?所谓“英雄”:就是在一个世界、国家、民族、阶级、阶层、行业、企业和家庭等中能够成为引导其发展方向,在贯彻执行和提倡某种主流或非主流文化思想理念过程中,形成的具有标杆、典型、模范和样板等供人们学习和传承的具有榜样意义的人物和集体。根据影响大小、久远和普适性等因素,“英雄”可以划分为世界级、国家级、民族级、阶级阶层级、行业级、企业级和家庭级等七个类型。付老师介绍了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等名著呈现的群体英雄镜像,列举了花木兰、成吉思汗、毛泽东、董存瑞、黄继光等古今英雄人物,强调了历史上许多“无名英雄”和“平民英雄”的伟大作用,并通过正反对比、中外对比等形式深化了大家对英雄的认识。
付老师将社会主义英雄形象的构建分为改革开放以前(1949——1978)、改革开放初期(1978——1992)和新时期(1992——至今)三个阶段。他评价了建国后我国革命英雄话语形成的背景和意义,列举了各个阶段的英雄人物和一些热播的影视剧,指出了英雄崇拜和个人崇拜的区别,并对当前社会上存在恶意解构英雄的不良现象进行了批评。他说,英雄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,是引领和激励人们奋发前进的火炬,在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。一个真正的英雄,人们不会因为他身上有一些缺点就拒绝他和不喜爱他,有缺点的英雄仍然不失为英雄。正像卡莱尔所讲的:“英雄崇拜从没有死,并且也不可能死”。
最后,付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他心目中新时期的英雄形象,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向往英雄、崇拜英雄、希望成为英雄的“英雄情结”。自从人类出现以来,它就一直在人们的胸中激荡,成为整个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意向,一直成为文艺作品描写、讴歌的主题。当前,我们需要的不是“高大全”式的英雄,因为那些英雄是平面化的、概念化的、抽象化的,我们需要的是血肉丰满的、个性鲜活的英雄。并指出英雄莫问出处,每个草根通过自己的努力都有可能成为新时代的英雄,建议同学们做自己的英雄。
报告会持续了两个小时,现场气氛热烈。最后,宣传部杨芳老师对本次报告会进行了总结,至此,我校道德讲堂第二十八场报告落下帷幕。(撰稿:彭周航;摄影:张洪江)